本週文章,是清大林文蘭老師給人社系畢業生的祝福。
疫情映照出不少原有的體制問題,各行業的基層勞動者過勞、人力不足;新鮮人求職困難;家庭中的照護工作壓力愈加繁重;特定行業遭污名化⋯⋯
在生活大幅轉變的時刻,願我們都仍能關照彼此;也保有社會學的敏銳視野,持續關心如今社會中的各種不確定性。
Quote:
在過去這段時間裡,我們看見許多位居前線的醫護人員、從業者、獨身者、無家者、住在疫情重災區的民眾蒙上被社會譴責的污名印記,這反映出民眾對於無知的恐懼和劃界的歧視,使他們在這波疫情下成為無辜的代罪羔羊。我們看見許多家庭照護者、移工、新住民、外籍生,由於家庭、工作和學習的緣故,迫使他們必須在風險縫隙中努力生存。我們也看見嚴峻的疫情衝擊了許多在社會底層、邊緣和弱勢的人們,並且導致許多店家倒閉、中年人失業和新鮮人求職的困局。這一切似乎還看不到解決的曙光,政府的紓困措施和振興方案緩不濟急,經濟成長率創十年新高點的榮景,並無法反映出人民的生存安全感和幸福指數。更遑論許多勞動者遭遇到防疫照顧假的申請障礙,以及防疫照顧假津貼和工作風險津貼的付之闕如。
⋯⋯
在疫情時局中,我們可以妥善發揮社會學想像力的三種特質(Giddens 1995):首先、透過「歷史的感受力」,讓我們重視歷史脈絡和社會變遷,不把既有的社會現況視為理所當然。其次、藉由「人類學的感受力」,讓我們避免傲慢的自我中心,試著站在以人為念的立足點,深刻的理解彼此的差異,拓展狹隘的視野和胸襟。第三、培養「批判的感受力」,讓我們與常識保持斷裂,蓄積社會行動的能量,打造改變的可能性,促進人類的集體福祉。
面對險峻的未來,我們需要反思疫情表象背後的成因,運用「揭露」(debunking)的能力破解迷思(Berger 1982),仔細地洞察和解構各種疫情假消息、政治口水和泥巴戰。藉由保持適當距離來抽離情境,瞭解社會運作的機制。此外,我們也需要培養質疑和「解碼」(deciphering)的能力,對於不同行動者和我們自身的存在處境進行批判的分析。我們更要溫柔的善待彼此,成為彼此的堅強依靠,耐心的面對和緩解疫情所帶來的相關衝擊。
林文蘭/感受人生百味:照護彼此和協力面對不確定性
文章連結:https://wp.me/p3bKKK-2O7